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少林寺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嵩山五乳峰下,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(495年),是孝文帝为安顿印度高僧跋陀而建。因其坐落于少室山茂密丛林之中,故名“少林寺”。作为汉传佛教禅宗祖庭,达摩在此面壁九年,奠定禅宗基础。唐初,少林十三棍僧助唐太宗平定叛乱,寺院声名远扬,被誉为“天下第一名刹”。少林寺不仅是佛教圣地,更是中国功夫发源地,以“禅武合一”闻名天下。2010年与周边古迹共同成为世界文化遗产。
图片
1
游少林寺
沈佺期〔唐代〕
长歌游宝地,徙倚对珠林。
雁塔风霜古,龙池岁月深。
绀园澄夕霁,碧殿下秋阴。
归路烟霞晚,山蝉处处吟。
此诗是唐代高宗武后时期诗人沈佺期游览少林寺时的记游之作,其具体创作时间难以考证。彼时少林寺因达摩面壁传法、十三棍僧救唐王等典故,早已名扬天下,更因禅宗祖庭的特殊地位,吸引无数文人墨客。沈佺期踏入这方宝地,长歌而行,满心欢喜地徜徉在清幽的佛寺园林。雁塔历经风霜,龙池深藏岁月,见证着历史的厚重。雨后初霁,佛殿笼罩在秋阴里,更添静谧。待到归途,烟霞漫天,山蝉鸣唱,诗人将游寺的所见所感融入诗中,既是对少林胜景的礼赞,也透露出在禅意中寻得心灵慰藉的畅快。
图片
图片
2
游少林寺
戴叔伦〔唐代〕
步入招提路,因之访道林。
石龛苔藓积,香径白云深。
双树含秋色,孤峰起夕阴。
屟廊行欲遍,回首一长吟。
戴叔伦生活在中唐,彼时社会动荡,文人常在佛道中寻精神寄托。他踏入少林寺的招提之路,一心访求禅道真意。寺中石龛布满苔藓,似藏着岁月秘密;香径被白云萦绕,宛如仙境。双树染上秋色,孤峰在夕阳余晖中投下阴翳,静谧又清幽。诗人漫步屟廊,将寺中景致一一赏遍,每一步都似在与历史对话、和自然交融。待回首时,万千感慨涌上心头,不禁长吟。这长吟里,有对禅意的领悟,更有在这方净土中暂时忘却尘世纷扰的释然。
图片
图片
3
从龙潭寺至少林寺,题赠同游者
白居易〔唐代〕
山屐田衣六七贤,搴芳蹋翠弄潺湲。
九龙潭月落杯酒,三品松风飘管弦。
强健且宜游胜地,清凉不觉过炎天。
始知驾鹤乘云外,别有逍遥地上仙。
此诗创作时间不详,创作时仕途或有波折,内心向往自然与闲适。他从龙潭寺前往少林寺,与六七位友人同行,众人身着山屐田衣,尽显洒脱不羁。一路上,他们采撷芳草、踏着翠绿,伴着潺潺流水悠然前行。九龙潭畔,明月落入杯酒,增添了几分诗意;三品松下,松风似管弦飘荡,惬意非常。在这强健之年游览胜地,清凉之感让人忘却炎夏。白居易不禁感慨,原来在这尘世之外,少林寺一带就如仙境,有逍遥自在的地上仙生活,表达出对此次游赏的陶醉与对这种生活的向往。
图片
图片
4
登封道中三绝 少林寺赠顿起
苏辙〔宋代〕
一径乔林下黄叶,三山翠壁绕禅居。
共君将住还归去,欲问安心知已疏。
苏辙此诗写于他游历登封途中。彼时北宋政局波谲云诡,王安石变法激起的党争如潮,苏辙因反对变法,仕途坎坷,内心常怀隐逸之思。他踏入少林寺,只见一条小径穿过高大的乔木,黄叶纷纷飘落,远处三山如翠绿屏障,环绕着静谧的禅居。他与友人顿起本欲在此小住,却又要匆匆归去。他想起二祖慧可向达摩求“安心”的故事,可当自己真要探寻解脱之法时,却发现“安心”之念已悄然消散。这诗里,既有对少林禅境的沉醉,更有在尘世纷扰中,对心灵归处的迷茫与思索。
图片
图片
5
少林寺诗
李廌〔宋代〕
禅老家风古少林,道场遗迹蔽烟岑。
山遮石脚斜阳早,云碍钟声出谷深。
只履度关天杳杳,九年面壁海沉沉。
欲知苗裔能传法,柏树犹明圣主心。
少林寺作为禅宗祖庭,声名远扬,吸引着无数文人墨客前来探访。李廌来到少林寺,看到这里禅风古朴,道场遗迹被山间烟霭笼罩,尽显沧桑。夕阳早落,山石被遮;钟声在云雾阻隔下,从幽深山谷传出,更添静谧。他联想到达摩只履西归、九年面壁的传奇,感慨岁月悠悠。最后以柏树作比,柏树历经风雨仍生机盎然,暗示少林禅法后继有人,也表达出对少林禅宗传承的期许,以及对这片禅意之地的深深敬意。
图片
图片
6
幸少林寺应制
宋之问〔唐代〕
绀宇横天室,回銮指帝休。
曙阴迎日尽,春气抱岩流。
空乐繁行漏,香烟薄彩斿。
玉膏从此泛,仙驭接浮丘。
宋之问这首诗写于他陪武则天游少林寺之时。作为应制之作,自然要极力渲染皇家威严与少林寺的祥瑞氛围。诗里描绘少林寺那绀宇高耸,仿佛与天室相连,武则天车驾回銮,直指这神圣之地。清晨的阴暗随日光消散,春天气息在山岩间流淌。寺中钟磬声随时间流转,香烟袅袅环绕彩旗。诗人还想象这里能泛出玉膏,武则天可乘仙驭与浮丘公相接。字里行间,既展现少林寺的庄严神圣,又巧妙地歌颂了武则天的圣德,将皇家气派与佛门胜地完美融合。
图片
图片
7
宿少林寺同莫陈二秀才
谢榛〔明代〕
萝径通深处,苍然峭壁重。
吟成太室雨,坐久少林钟。
习静聊今夜,探奇复几峰。
还期共禅榻,莫负岁寒松。
谢榛是明代著名诗人,一生游历四方,钟情山水与禅意。此诗是他夜宿少林寺,与莫、陈二位秀才同游时所作。他沿着藤萝小径深入少林,眼前峭壁重重,尽显古寺的幽深与神秘。在太室山下吟诗,伴着细雨淅沥,久坐之际,又沉醉于少林寺悠长的钟声。在这静谧之境,他暂且放下尘世纷扰,一心探奇寻幽。最后,他期待能与友人一同在禅榻上参禅悟道,不负这如岁寒松般坚韧的情谊,也表达出对少林禅境的喜爱与对这份友情的珍视。
图片
图片
8
少林寺作
爱新觉罗·弘历〔清代〕
少林干载寺,少室一房山。
禅悦偶重叩,秋岩此乍攀。
树姿纷绮绣,涧响静潺湲。
却见来时路,轘辕云外关。
爱新觉罗·弘历即乾隆皇帝,他一生多次南巡,对少林寺颇为青睐。这首诗便是他游少林寺时所作。彼时乾隆踏入这千年古刹,少室山如一方净土环绕。他怀着对禅意的向往,偶然间再次叩问禅机,又于秋日初攀这山岩。寺中树木姿态万千,似绮丽锦绣;山涧流水潺潺,更添静谧。游玩尽兴后回首来路,只见轘辕关隐没在云外。乾隆以帝王之姿游少林,在欣赏自然与禅境之美的同时,也借景抒怀,展现出对这方禅林的独特感悟,流露出几分超脱尘世的闲适。
图片
图片
9
少林寺赠达禅师
卢挚〔元代〕
古刹东风里,逢僧一解颜。
收经出深竹,披衲下空山。
未要天花堕,聊看石影閒。
何妨病居士,明日到田间。
元代社会多元交融,文人多有寻幽访胜、结交僧道之举。这首诗便是卢挚游少林寺时赠予达禅师之作。在古刹的东风中,卢挚与达禅师相逢,禅师一笑,让他顿感愉悦。只见禅师收起经书从幽深竹林走出,披着僧衣从空山而下,尽显超凡脱俗。诗人不求那佛祖说法时天花乱坠的奇幻,只愿静赏石影闲适之态。最后他还调侃自己这个“病居士”,邀禅师明日一同到田间走走。字里行间,满是与禅师相遇的欣喜,以及对少林寺闲适生活的喜爱。
图片
图片
10
和君贶少林寺
司马光〔宋代〕
达磨自云传佛心,绪言迷世到于今。
既携只履归西域,安得遗灵在少林。
孤月正明高殿冷,清风不断老松深。
谢公自爱山泉美,肯为幽禅此访寻。
少林寺作为禅宗祖庭备受尊崇,但也有诸多关于达摩的传说引发争议。司马光与友人君贶同游少林寺,写下此诗。他质疑达摩“传佛心”的说法,认为其教义到如今已让世人迷惑,且达摩携履西归,又怎会在少林留下灵迹。不过,诗中也描绘了少林寺的清幽之景,孤月高悬,大殿清冷,清风拂过,老松深沉。最后以谢安自比,虽爱山泉之美,却未必会为这幽禅特意寻访,流露出对少林禅意别样的审视态度。
图片
图片
备注:文章/资料皆为个人整理学习用,如有错误,欢迎指正,一起学习共同进步!
图片
图片
图片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股票金融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