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,黄金市场掀起一场世纪风暴!金价一路狂飙,国内金饰售价首次突破1000元/克,直冲历史新高。与高涨的金价形成鲜明对比的是,国内金饰市场却出现了令人惊讶的“大萧条”——门店数量骤减,消费者纷纷“退烧”。老凤祥、周大福等行业巨头的财报全面失色,门店关闭如多米诺骨牌般接二连三。这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玄机?究竟是消费者变了心,还是金饰行业困在了自己的“魔咒”里?
黄金涨了,门店却关了?!这是一场怎么看都“不合理”的现象。按常理,物价上涨背后往往意味着火热的需求,可偏偏黄金珠宝行业跌了个大跟头。2025上半年,仅周大福一家企业就在内地净关店896家,而周大生半年内就减掉290家门店。“金价越高,消费者越冷静”成了行业内共识。奇怪的是,同样是面对高金价,一些品牌如潮宏基却逆势增长,营收同比大涨19.54%。,这场围绕黄金的“冰火两重天”到底折射了什么社会和消费心理?
要搞清楚问题,咱们先来“剥剥洋葱皮”。黄金珠宝在消费者心中的定位有点特殊,它既是“消费品”,也是“投资品”。简单说,买金饰既追求佩戴的美感,也可能为了未来有涨价空间。2025年的金价涨得太凶,从年初到1000元/克仅用了半年时间,吓得不少消费者“望而却步”。数据显示,今年上半年我国黄金首饰消费量仅为199.826吨,同比下降26%。这是个惊人的断崖式下滑,说明人心观念已经悄然变了。
有位北京的消费者林女士直言:“金价涨得太恐怖了!以前买5000块的金链子觉得没压力,现在动不动就得万元起步,谁还敢剁手?”这类声音并不罕见,尤其是二三线城市,许多家庭面临收支压力,黄金的“奢侈品标签”正在刷新人们的购买决策。而对于投资属性,普通人也许盘算着抄底买黄金条,“有价值泡沫的投机,不如直接买‘干货’来得踏实”。
表面看金饰市场似乎因消费者观望进入“寒冬”,但这里真是事情的全部吗?其实行业暗流涌动,表面的平静背后藏着不同的博弈。金饰企业里,有老铺黄金以差异化定位高端市场,有潮宏基“玩年轻化”,靠时尚+工艺创新开辟新天地。但大部分品牌,比如周大福、周大生,仍依赖过去的“广撒网”模式在二三四线城市铺店。这种下沉市场打法曾经确实管用,但现在遇到了大麻烦:消费力下降加上高金价压顶,最终把收入基盘耗得越来越薄。
也不是没人看好金饰市场。有人认为,金饰消费是周期性的,“越冷的时候,离春天就越近”。但,这个“春天”会花开多久?当下,大众对“金饰只卖材质”的传统观念正被不断冲击,同质化严重也让消费者打不起精神。反对声音随之冒头:除了外形稍微改动下设计,金饰品到底有何新意?
就在行业大咖们摸着头皮寻求破局时,2025年黄金市场又传来一个劲爆消息——潮宏基半年营收增长超19%,利润大涨44%。有人问,怎么做到的?答案说穿了也不玄乎:这家公司认真琢磨了消费者的“心理账本”,推出多款“一口价”产品,相比按克收费的传统金饰,消费者心理压力确实小不少。潮宏基花了心思在迎合年轻人审美,比如频频与热门动漫IP联名,推出更具时尚感的产品,彻底摆脱了“只有长辈送礼才买”的固有形象。
再看潮宏基另一个漂亮的操作——用设计减少损耗,把利润从“每克赚多少”中移出来。从数据可见,这家公司的毛利率虽然从29%下降到23%,但凭工艺和时尚定位硬是拉动了销量,还带走了年轻人的热情。这种创新逻辑,不失为给行业重启的一把钥匙。其他企业是否愿意迈出这一步就很难说了。一些老品牌或许还在执念:足金够重够纯,不用“锦上添花”。
风浪看似过去了,行业探讨出了差异化的拯救方向。但漩涡中问题并未真正解决。“差异化”的门槛并不低。融入文化元素、新增时尚功能,看上去是条新路,但研发成本、设计团队,以及宣传投放的预算压力,对一些本就处在“生存线”上的企业来说简直是“天书”。
再者,连金价本身也是悬着的“达摩克利斯之剑”。2025年,市场对美联储降息的预期加大,通胀持续升温,黄金作为避险资产价格被不断推高。一个根本问题悬而未决:消费者和金饰行业都被这轮“疯狂的金价”绑架,谁能先挣脱束缚?不同立场分歧加深,不少人开始质疑,金饰行业真的只剩“换汤不换药”?有人更直言,“品牌文化再丰富,如果产品不吸引人,依旧是白搭”。
细数下来,金饰行业似乎每隔几年便不得不迎接一次这样的迷茫时刻。高金价不仅逼退了消费者,也压垮了不少品牌的老牌打法:不是努力靠门店下沉撑着天,就是拼设计出圈博年轻人“点头”。但,金饰消费逻辑的格局何时能突破,谁又能成为真正破局的那个先行者?
站在消费者角度,我们不得不怀疑,这些金饰品牌的“创新”究竟有多真诚?所谓的差异化,会不会到头来又成了昙花一现的包装?也许,黄金不只是贵金属,而能赋予更多情感或文化价值时,消费者才会愿意持续买单。
金饰行业到底是困于金价的涨跌,还是一直困在自己对“传统定位”的执念里?创新和差异化能否真的拯救日渐低迷的市场,或者它们只是一个“营销挂帘”,你怎么看?
股票金融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