九月的大学校园总是热闹非凡,拖着行李箱的新生与送行的家长构成开学季最鲜活的风景。有人举家驱车相送,把开学变成家庭旅行;有人在离别时红了眼眶,难掩不舍之情;也有人默默收拾行囊,独自踏上求学之路。家长到底要不要送孩子上大学,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,却藏着每个家庭的悲欢与选择。
送与不送,首先绕不开现实条件的考量。对经济宽裕、时间自由的家庭来说,送孩子上学既是情感需求,也是难得的亲子时光。家长帮孩子铺好床铺、熟悉校园,甚至借机在城市走走看看,这份陪伴无可厚非。但更多普通家庭面临的是现实困境:请假扣工资、往返路费是不小的开支,有人连学费都是东拼西凑,更别提额外的送行成本。这时,“送” 与 “不送” 就不只是情感选择,更是经济权衡。
成长路上,独立远行本就是必修课。三十年前绿皮火车上的求学记忆仍清晰可见:和同学挤在闷热的车厢里,48 小时的颠簸中互相照看行李,警惕着火车站伺机而动的扒手。那时父辈们大多困于生计,别说送孩子跨省上学,许多人甚至没走出过家乡的县城。但正是这样的独自闯荡,让一代人早早学会了担当与坚韧。如今社会治安越来越好,交通网络四通八达,手机导航、实时通讯让远行不再陌生,孩子独自报到或与同学结伴同行,本就是成长的历练。
更值得警惕的是那些 “高大上” 的送行理由带来的隐性绑架。当 “不送就是不爱孩子”“不舍得送就是不重视教育” 的声音出现,无形中给无力送行的家长套上了枷锁。其实,爱的表达方式从来不止一种:父母深夜缝补的被褥、反复叮嘱的电话、省吃俭用攒下的生活费,这些无声的付出远比送行的形式更动人。真正的自卑从不是源于没人送行,而是源于对物质条件的盲目攀比。
家长与孩子都该保持清醒:送是情分,不送是本分。条件允许时,不妨把送行变成温馨的成长仪式;条件有限时,坦然接受现实更显智慧。对孩子而言,理解父母的难处是成熟的开始;对家长来说,放手让孩子独立是更深沉的爱。开学的意义不在于谁来送行,而在于那个背着行囊的年轻人,终于要独自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—— 这份成长,本就需要一点独自出发的勇气。
股票金融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